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蔬菜行情 » 正文

卧龙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铺就绿色致富路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10-29  浏览次数:109
核心提示:  乡村振兴,产业为基。卧龙区紧紧抓住城郊区域优势,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,走出了一条以菜篮子市场供应为主体,扩大农民就业渠道、带
   乡村振兴,产业为基。卧龙区紧紧抓住城郊区域优势,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,走出了一条以“菜篮子”市场供应为主体,扩大农民就业渠道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
  

 

  霜降节气已过,10月27日下午,天气晴好,在卧龙区石桥镇朱村高标准农田范园区,一排排钢结构冬暖式大棚整齐排列,宽阔平整的乡村道路可供两辆大型农用车轻松会车通过。

  

 

  记者随手掀开路边一个大棚的卷帘,一阵阵芬芳的泥土气息和蔬菜清香扑面而来。郁郁葱葱的奶白菜长势喜人,六七个村民正忙着采摘、装运。村民王文荣、李小丽加入了蔬菜种植合作社七八年了,工作家庭两不误。她告诉记者,在合作社有工资拿,不仅比外出务工挣钱多,时间也相对自由,一年能多赚1万多块钱。如今,她俩和很多村民都成了“上班族”,“下地上班去”成了朱村村民的口头禅。

  

 

  村民赵庆德的蔬菜大棚绿意盈目,青葱水灵的茼蒿因室内外温度差异还带着田野清露,赵庆德和儿媳正忙着把采摘好的茼蒿集中装筐,还不到两岁的孙儿环绕膝下。见到记者的到来,小家伙摇摇晃晃扑进爷爷的怀里,让人顿然想起陆游《初归杂咏》的两句诗“小园五亩剪蓬蒿,便觉人间迹可逃”。面对记者,赵庆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他说,区、镇两级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,指导他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种植蔬菜。他家的2个蔬菜大棚每年可以收入5万多。等到茼蒿采摘完毕,腾出地了再种两棚菠菜。今年蔬菜行情好,收入会更高。

  石桥老姜,远近闻名。时下正是生姜采挖上市的高峰季节,朱村7组李付军和妻子正忙着采挖生姜,甩土、修剪、装袋、打包,夫妻俩忙碌而有序。刚挖出来的生姜个大饱满、色泽诱人、味道爽辣。李付军种植生姜已有10多年了,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栽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,收入逐年增长。

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石桥镇朱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,绿叶蔬菜占本地绿叶蔬菜供应量的80%以上,主要有菠菜、茼蒿、奶白菜、韭菜、小芹菜、香菜、荆芥、各色苋菜、油麦、香葱、速生抗热各类小白菜等10多个品种。每天,来来往往在这里进行交易的蔬菜达25吨以上。

  2014年成立的志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采取基地+合作社+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,依托蔬菜种植,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,让一些群众实现了再就业,提高了收入。社长甘志军告诉记者,区棉蔬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他运用生物有机肥、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固态肥作基肥,液态胺基酸肥作叶面追肥的施肥方法,利用雾灌微喷技术进行灌溉,采用农业、物理、生物技术进行防病虫草害的管理模式,不仅确保绿叶蔬菜产品的质量,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,节约用工成本。如今,他大棚蔬菜收益一直平稳,种植逐渐走向了规模化。

  卧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棉蔬中心主任许向录告诉记者,去年以来,卧龙区围绕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引进新技术新人才、组织技术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,扩大全区蔬菜种植规模,提高产品质量,提升产业效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。截至目前,卧龙区已建设施蔬菜大棚3200多个,3700多亩,直接解决了7000名农民的就业问题,蔬菜生产从业者人均年增收达到15000元以上。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